电力电缆截面选择指南
在电力工程设计中,电缆截面的选择不仅是技术问题,更是经济与安全的平衡艺术。
电缆作为电能传输的载体,其截面选择直接关系到线路的投资成本、能耗大小、供电质量和系统安全性。根据《电力工程电缆设计标准》(GB50217-2018),电缆选择应遵循“技术先进、经济合理、安全适用、便于施工和维护”的原则。
在实际工程中,电缆截面积选择不当会导致电缆过热、电压损失过大甚至短路事故。研究表明,超过30%的电气火灾与电缆选择或安装不当有关。因此,掌握科学的电缆截面选择方法对每个电气工程师都至关重要。
01 四大电缆截面选择方法
按长期允许载流量选择
这是电缆截面选择中最基本的方法,其核心原则是:电缆在长期运行过程中,通电后的温度不应超过规定的长期允许工作温度。例如,聚氯乙烯绝缘电缆为70℃,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为90℃。
具体操作方法是首先计算线路的额定电流,然后根据电缆的敷设方式和环境条件,查阅电缆载流量表,选择载流量略大于计算电流的电缆截面。
举例来说,某厂变压器容量为2500kVA,采用10kV供电,额定电流计算为137A。查阅电缆选型手册,YJV-8.7/10KV-3×25载流量为120A,YJV-8.7/10KV-3×35载流量为140A。因此应选择载流量大于137A的3×35mm²电缆。
需要注意的是,电缆的载流量受敷设方式及周围环境影响极大。电缆的载流量应认为是电缆长期运行绝不可能超过的值,实际选择时按电缆载流量的70%-80%来选择才能有效保证线路的温升及电压降。
按经济电流密度选择
电缆截面选择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,也是一个经济问题。经济电流密度法综合考虑了电缆造价、投资成本、运行损耗等综合因素,确定一个使年运行费用最低的电缆截面。
经济电流密度(单位:A/mm²)与设备的年运行小时数相关。例如,年运行时间在8000小时以上的线路,铜导体的经济电流密度约为1.75A/mm²。
计算方法是:先根据年运行小时数确定经济电流密度,然后通过公式S=I/J(其中I为额定电流,J为经济电流密度)计算出经济截面。
以额定电流150A,年运行时间8000小时的设备为例:经济电流密度取1.75A/mm²,则计算截面S=150/1.75=85.7mm²。根据电缆标准规格,应选择95mm²的电缆。
对于高压电缆(特别是10kV及以上),按经济电流密度选择截面后,还需按长时允许电流、允许电压损失和短路时的热稳定条件进行校验。
按允许电压损失选择
当电缆较长时,线路电压损失可能成为主要矛盾。根据《电工手册》要求,400V线路的电压损失不能低于7%(即380V线路电压降不低于26.6V),以确保设备端电压在合理范围内。
电压损失的计算公式为:ΔU = I × ρ × L / S(只考虑纯电阻性压降)。
其中ΔU为允许电压降,I为额定电流,ρ为导体电阻率(铜芯为0.0175Ω·mm²/m),L为电缆长度,S为电缆截面积。
举例说明:380V设备额定电流150A,电缆长度600米,允许电压降小于7%(26.6V),则所需电缆截面为:
S = I × ρ × L / ΔU = 150 × 0.0175 × 600 / 26.6 ≈ 59.2mm²。
根据电缆标准规格,应选择70mm²的电缆。
在光伏发电等特殊系统中,电压损失校验尤为重要。长距离直流输电时,按电缆允许压降校验是必不可少的步骤。
按短路热稳定条件选择
对于高压电缆(6kV以上),必须校验其在短路条件下的热稳定性。当系统发生短路时,电缆应能承受短路电流的热作用而不致损坏。
热稳定校验公式为:Smin = Id × √Ti / C。
其中Smin为电缆需要的最小截面,Id为系统三相短路电流值,Ti为断路器分断时间(通常取0.25s),C为热稳定系数(通常取80)。
例如,当系统短路电流为18kA时,最小截面计算为:
Smin = 18000 × √0.25 / 80 = 112.5mm²。
因此,电缆截面应不小于120mm²。
值得注意的是,对于0.4kV电缆,在使用空气开关保护时,通常能满足热稳定要求,可不进行此项校验。但对于高压电缆,短路热稳定校验是必不可少的步骤。
02 特殊环境下的选择要点
在不同的环境和敷设条件下,电缆截面的选择需要考虑额外因素。
在危险环境(如振动场所、有爆炸危险或对铝有腐蚀的环境)中,应选用铜导体电缆。重要电源、移动式电气设备等需要高可靠性的回路也应采用铜导体。
在高温场所(60℃以上),应选用耐热聚氯乙烯、交联聚乙烯或乙丙橡皮绝缘等耐热型电缆;100℃以上高温环境宜选用矿物绝缘电缆。
在人员密集场所,应选用交联聚乙烯或乙丙橡皮等无卤绝缘电缆,不应选用聚氯乙烯绝缘电缆,以防止火灾时产生有毒气体。
根据敷设方式的不同,选择也有所区别:直埋敷设一般采用外护层铠装电缆;电缆沟敷设不应采用易燃延燃的外护层;穿管敷设一般采用塑料护套电缆。
03 电缆截面选择的实际操作流程
在实际工程中,电缆截面选择通常遵循以下系统流程:
第一步:确定电缆型号(根据电压等级、环境条件、敷设方式等)
第二步:初步选择截面(按长期允许载流量或经济电流密度)
第三步:校验电压损失(特别是长距离线路)
第四步:校验短路热稳定(高压电缆必不可少)
第五步:考虑环境修正(温度、敷设方式等校正系数)
对于低压电缆,一般按发热条件选择,按电压损失校验;对于高压电缆,则按经济电流密度选择,按长期允许电流、电压损失和短路热稳定校验。
具体到不同场合:对负荷电流大、线路长的干线电缆,以电压损失为主选择截面;对经常移动的支线电缆,按机械强度选择;对电流大但线路短的电缆,可按长期允许电流选择。
从工厂供电到光伏发电,从地下矿井到商业大厦,合理选择电缆截面带来的效益远不止于节约初期投资。它意味着更低的线路损耗、更少的故障停机时间,以及更长的系统寿命。
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~